pcr技术发展历史
1、
1971年:Korana最早提出核酸体外扩增的设想。
2、
1985年:Mullis等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聚合酶链反应,使用的DNA聚合酶是Klenow片段,因为这个发现, Mullis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。
3、
1988年初:Keohanog改用T4 DNA聚合酶进行PCR。
4、
1988年:Saiki发现Taq DNA聚合酶,从此PCR技术得以广泛应用。
5、
1990年:Haase首创原位PCR反应。
6、
1992年:Higuchi提出aPCR技术
7、
2006年:第三代PCR
pcr之父 Kary Mullis
pcr反应基本原理
1、变性
2、退火
3、延伸
4、第二次循环
3、第三次循环
pcr反应过程
变性——将被复制的DNA片段在高于其Tm的条件下(94~95℃)加热,使DNA双螺旋结构的氢键断裂二解螺旋,形成两条单链分子作为扩增反应的模板,以便与引物结合。
退火——将反应体系的温度降至寡核苷酸(引物)的熔点温度以下(40~70℃),以便使引物能与模板DNA序列互补结合,形成杂交链。
延伸——将反应体系的温度升至72℃左右,此时反应体系按照模板链的序列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此把dNTP加至引物的3’端,在Taq DNA聚合酶的存在下,杂交链不断延伸,直至形成新的DNA双链。